![]() |
||
活动消息
|
「休戚与共」 和 「坚韧生命」 ("Solidarity" and "Resilience")
苦难的实况 COVID-19 新型冠状病毒从2019年底蔓延至2020年上半年,其所带来的伤害遍及全球,迄今 (5月) 人类仍在黑暗恐惧中等待医治和解放的光明降临。 此回病毒带来立即性的影响是人类生命的威胁,生活空间的受限,人际互动的疏离和经济发展的衰退...等,各地政府和人民都同心协力,寻求对策以共度难关。 就基督教会而言,我们历经了一个印象深刻的大斋节、受难周和复活主日,更能体会十架苦难的滋味和对复活自由的期待之情。 面对当前灾难,是我们同心祈求创造主怜悯拯救的时刻,也是我们重新回到上帝面前省思悔改的时候;但也可能是我们再一次决志见证基督信仰、福音大能的契机。 当灾难降临的时候,多数人会去探究它的发生原因,各宗教团体也常常提出一些信仰的回应。 1999年9月21日台湾中部地区发生7.3级大地震,导致2415人死亡、11305人受伤;全区垄罩在死亡和绝望的阴影中, 当时有部分台湾基督教团体提出「天谴说」:因该地区色情文化泛滥,上帝才降灾以警醒世人。 佛教界的圣严法师则提出『替赎论』:这些受难者是大菩萨...代替2200万台湾人受灾难。 两者虽然都立意良好,但后者却较能安慰受难者家属并激发各地人民参与灾后重建的工程,许多爱心互助的故事因而产生, 有助于台湾社会的「休戚与共」 (solidarity) 和「坚韧性」 (resilience) 的形塑。 「危机」是危险和机会相遇的时刻。基督信仰的核心内容是十字架和复活;死亡是危险,复活是契机;死亡是绝望, 复活是盼望;死亡是关系的断绝(与上帝、他人、受造物),复活是关系的重建;死亡是恐惧,复活是平安。 面对 COVID-19 病毒的危机,基督徒必须回到基督信仰,透过耶稣的启示、上帝的怜悯 (compassion) 来寻求因应之道。 怜悯的上帝 在苦难中,人类的自然反应经常是祈求超越者的帮助,基督徒也不例外。 我们深信上帝是怜悯的上帝,圣经中一再提到怜悯是上帝的属性;教会中的祷告也是这样的告白。 然而,「怜悯」的涵义是什么?祂与人类的苦难有何关联?祂如何能帮助我们脱离困境? 马可士.伯格 (Marcus J. Borg) 在《信仰关键词》 (Speaking Christian) 提到「怜悯」的希伯来文原意是「子宫」,有赋予生命,滋养拥抱及围绕的本质; 英文是「仁爱」 compassion,有「同感于」、「同情心」 (sympathy)、「同理心」 (empathy) 的意思。 换言之,我们所信的上帝不但是生命的创造者,还是充满关爱、照顾与人同行、同理、同情的上帝 ;是一位愿意与受苦者「休戚与共」 (solidarity) 的上帝。 当人类在苦难中,他不会袖手旁观,祂必施行拯救,不是因为谁的过犯,是因着祂仁爱的本性。 圣经也告诉我们:上帝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创1:27), 所以人类有上帝「怜悯」、「休戚与共」的本性,在面对苦难的时候,能够互相扶持、共度难关。 所以,当基督徒祈求上帝的怜悯的时候,一方面我们确信上帝的恩典同行,一方面教会要以行动见证上帝的怜悯本性进而激发世人休戚与共之情。 耶稣的使命 2020年的经课集 (Lectionary) 有关耶稣受难和复活的故事,采用约翰福音的经文。 「道成肉身」是约翰福音的开头主题,内文则描述耶稣在世上所施行的事工 (WORK) 和教训 (WORD), 结论作者告诉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叫我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我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翰20:31) 约翰福音书中一再提起「生命」和「永生」的论述。耶稣也说道:他来是要教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10:10) 换言之,耶稣道成肉身、工作、教导、受难、复活、升天的目的是要叫人得「生命」。 然而,耶稣要我们得的生命究竟是什么?是永远不死的生命吗?是衣食不缺的生命吗?或是成功富足的生命? 这生命和当今的 COVID-19 病毒的关联又是什么? 耶稣行神迹让拉撒路复活的故事中曾提到:「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翰11:25) 这段话告诉我们:复活、生命和耶稣是连结合一的。换句话说,要探讨上文中「生命」的涵义,需要从耶稣和复活的内涵来了解。 「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基督」是弥赛亚、是受膏者、是上帝所设立的解放者;上帝的儿子,是与上帝合一,有祂的属性(怜悯)。 「复活」,与死亡是相对的,圣经中的死亡是人与上帝的关系断绝;创世记记载耶和华吩咐那人说: 「...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 (2:17) 始祖们最终还是背叛上帝的命令吃了那果子,被赶出乐园,断绝与上帝和谐的关系。保罗曾提到:「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 (罗马6:23) 而「罪」意含着人的生命目标偏离了上帝,无法与祂复和。耶稣的复活铺陈了一座人与上帝关系复和的桥梁。 所以,「生命」的涵义是与上帝(和祂的创造物)关系连结、与基督的使命连结;是一种具「坚韧性」 (resilience) 足以克服死亡, 有力量,有盼望,有平安,有使命的生命力。我们确信借着基督的信仰,基督徒和教会已经具有这坚韧的生命力。 基督徒要活出这生命的款式,教会要见证并传扬这「得生命」的福音。 我们的见证 面对世纪的灾难威胁,现实措施的约制,人们的恐惧、不安、无奈、焦虑...是必然的。然而,这段时间不管为期多久,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份; 对基督徒而言,生命是上帝的礼物和托付。就个人而言,信徒应借着这艰难的处境反思信仰(透过阅读、灵修)重新调整、 修复与上帝的关系,锻炼坚韧的生命力(身、心、灵兼具)、并与上帝的家庭:所有受造的万物修整关系,建立「休戚与共」的情谊, 与受苦者同情、同理、同行。就教会群体而言,「休戚与共」和「坚韧生命」宣教运动推行的信仰思维、事工策略、 活动计划或许可作为 Post COVID-19 时代来临预作准备。例如:「简朴生活」运动的推行。 「普世」 (oikoumene):上帝家庭(所有受造物)的合一 (Solidarity),经济 (oikonomia):是上帝家庭的永续维持 (maintenance),生态 (oikologia): 上帝家庭的相互关系。这三者希腊文源自同样字根 oikos 「家」、三者不可分割;而当代的神学工作者所提出「简朴生活运动」它的目的就是上帝家庭的合一与永续经营, 当前的世界处境勉强我们去体验这种生活,我们可能不习惯,但却可能是合乎上帝心意、对世界有益的方式; 其他如「人工智慧」、「社区营造」...的议题;教会群体应可集思广义,一起承担我们共同的使命–做见证。 李孝忠牧师(博士)是新加坡长老会新上任的社区事工顾问,也是三一神学院的客座讲师。 大会是通过世界传道会的宣教伙伴计划,与台湾长老会合作,邀请李牧师前来协助推动社区关怀事工并建立社区关怀的神学架构。李牧师在社区关怀事工拥有丰富经验,曾在台南神学院教授相关的课程,并担任台湾社区关怀协会理事长。
|
|
Copyright © 2024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Singapore. All rights reserved. |